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11的文章

《讓子彈飛》------不只是赤壁。

「我要你看一看,什麼是草船借箭。」 「我們沒船阿!」 「這是比喻、比喻、比喻!懂嗎?」 「不就是赤壁?」 用一連串的插科打諢表達政治思想的喜劇電影,在歐美自由國度皆早已發展成熟且佳作無數,但在中國本土,為滿足官方特有的審查制度,各式觸碰政治敏感的大眾文化,其創作者與觀賞者還得另外培養就近取譬的默契,《讓子彈飛》即是這種蓄積已久的壓抑氛圍下所完成的產物,《讓》片充滿隱喻的多層次內容,不但顯現時下中國藝術創作之悲哀,且其所產生的廣大共鳴,也獨有在此般政治氛圍才有存在的可能了。在電影上映後,一連串解讀人物、歷史、官場、政治主義、中國現狀等等諷喻的描述占據了各類影評之大宗,而對此紛擾,導演姜文雖然表示了他「並不急著表達思想」,但從上面這段刻意設計的赤壁台詞可知,顯然他是在乎、也希望觀眾去思考的。 然而,對於台灣的觀眾而言,觀看這部中國本土的政治大悶鍋,或許就如同在台陸客看電視轉到全民最大黨一樣,有太多暗埋的梗,就算是明著講,也不一定能夠「了然」。固然本片最大的觀影樂趣將隨之驟減,不過這顯然不會對於平穩飛快的劇情節奏產生任何影響;尤其姜文、周潤發、葛優各自扮演不同以往的土豪、劣紳、騙子戲路,搭上對岸電影近年來一向富有韻味的台詞,再輔以充斥刻版印象、刻意不加以考據的民國時期背景,意外地使本片觀賞者縱使無法領略本片魔幻寫實風格中特有的政治戲謔,亦可享受本片所散發的濃厚黑色異香。 值得注目的是,本片於票房與評價上獲得的成功,其進一步所帶動政治討論的迴響,可能超出了電影審查當局最初冷處理時的預料,而似乎已經動工的續集,能不能「腳站得更直,錢掙地更多!」相信許多人都樂觀其成。

《3D驚天洞地》:惋厄淵藪。

「忽必列汗在上都曾經下令造一座堂皇的安樂殿堂:這地方有聖河亞佛流奔,穿過深不可測的洞門,直流入不見陽光的海洋。」 片名文義是帶有神聖意涵的《Sanctum》,加上片中台詞反覆吟誦,描繪幻想中世外桃源的柯立芝名詩《Kubla Khan》,再再傳達了熱衷洞穴潛水的探險者,對於這個世界地下的地下世界所懷有那番虔誠的信仰。不過呢,觀眾最初在面對這片冷峻莊嚴的幽泉怪石時,難以不認同主角Josh質疑父親時所說的: 「為什麼?不過就是一堆爛石頭罷了!」 但也就如同這個問題的答案: 「這是這世上僅存未經探索的地區了。」 或許因為這星球上已乏有這般深不可測的未知場域,這些洞穴對他們而言才具有如此深不可測的吸引力吧。 不過,就如同其他從事挑戰自己極限的探險者一樣,洞穴潛水的探險者也要面對自己很可能挑戰到了自己極限的現實。結合了深海潛水與地下活動所帶來的雙重危險,對於不諳此道的人來說這群探險者所冒的危險簡直是難以理喻的;因此,從第一件猝然發生的死亡意外開始,環繞於此的「價值」疑問即不斷被拋出及衍生;面對毫無生存希望的同行伙伴,隊友有無權力幫他選擇是要長痛還是短痛?面對客觀上求生裝備的不足,其他倖存者間究竟該是互助還是自助?富有經驗的老手知悉探險新人自陷風險的選擇,究竟該尊重他人的自由意志還是應有家父長心態的積極介入?除此之外,本片顯然在劇情內容與人物刻劃上顯然選擇刻意簡化,眾多角色無論在性格、舉止及其發展上,皆算是可預測的標準套數,而如同其他以父子情為主軸的電影,身為主線的Frank和Josh的父子檔,仍一貫循著此類戲劇情節,由產生懷疑、經過試煉、達成理解進而認同的制式漸進結構,而如此清晰明確的處理,總好過企圖心旺盛而難免紊亂軟弱的”鉅作”了。 相較於從70年代風行的一般災難片,《Sanctum》既無令觀眾耳熟能詳的大卡司,也未見多向支線發展的劇情安排,而災難的主軸----洞穴探險,與常見的災難片(地震、火災、洪水、雪崩或是隕石撞地球…等等)相比,更容易讓一般沒有從事洞穴探險的多數觀眾多了一分陌生感,也因此可能少了因同情而生的恐懼感。不過這相對都是本片所俱備的特點,扛著James Cameron製作團隊的招牌,本片雖充分運用頂尖的3D攝影技術,卻意外地並非要觀眾接收好萊屋式疲勞轟炸的大場面,其緩慢細膩的運鏡,反而完整呈現了一般人未曾熟悉的洞穴世界,在足以令人身歷其境的真實影像裡,如影隨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