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晚退休救自己
對於步入退休年齡的中產階級(代表族群為四五年級的退休軍公教),人生至樂,莫過於在經濟及健康均保持良好情況的前提下,閒適地含飴弄孫、遊山玩水。這一切,似乎是那樣的理所當然。
當然不是理所當然。
各國政府的退休金制度,最初只是為了讓「少數」老人享受「短暫」晚年的社會福利。1889年,宰相俾斯麥推出了全世界最早的退休金制度,當時德國人平均壽命只有45歲,而有資格領取的人必須年滿70歲;1935年,美國也推出社會安全制度,當時美國人平均壽命只有62歲,而有資格領取養老金的人必須年滿65歲。
在這個爛頭寸滿天飛、錢越來越不值錢的低利率時代,第一,不要妄想各種法定退休制度可以讓你工作三十年後接著享受退休的三十年(沒有正常社會能容忍不事生產卻越活越長的退休人士);第二,也不要妄想各種江湖術士可以讓你不領死薪水藉由投資理財達到財富自由 (這些大師從早到晚都必須在一群傻蛋面前拋頭露面,一直還沒在熱帶小島上享受財富自由);第三,最好是不要再妄想退休了。
最切實際的方式,是從事那些可以持續累積經驗進而發揮專長複利的知識型工作,且具備可適應各種環境、不限單一機構、單一地域、單一對象的能力,並從中得到樂趣與成就感;要是這些很難做到,最低限度也要保持健康,在勞逸結合的人生晚年繼續保有生活品質,並且儘早接受在不得不進入長照階段前可能不會完全退休的心理準備。
二、少子化救地球
社會上每多一個人類,從地球的角度來看,就等同於抵銷了18個環保鬥士一輩子辛苦的堅持。根據美國、英國、日本、瑞典等地的研究報導均指出:「許多人開環保車、用低碳排放的汽油、用節能燈泡、回收垃圾再利用,一生也只能夠減少486公噸的碳排放量,但是如果少生一個小孩,就會減少9,000公噸的碳排放」、「加州大學查克曼教授:談環保主流的都沒談到這個議題,我認為這會是我們國家的災難。」
這樣論述不意外地遭受許多反對意見,先暫時不顧一些寶媽寶爸因感覺被否定而為情緒性的不知所云,有建設性的論點在於,我們提倡的環保是為了什麼?畢竟,生命的延續不僅僅很重要,對許多生物來說,它甚至是生命本身「唯一」的意義。人類作為提倡環保的主體,如果環保的目的是為了人類的永續發展,那麼人類延續的重要性是不容被抹煞的。
但支持少子化,不等於支持無子化。支持少子化只是希望在「發展」及「永續」中達成平衡,並非否定生命。既定的現實,是人類人口持續爆炸增速,我們應尊重所處的現實,就跟尊重所處的環境一樣。少子化不是一個問題,而是一個契機。
三、兩趨勢的均衡
在可預見的未來,晚退休,代表人類可長期地持續貢獻社會,到晚年仍被社會所需要,而這是人類感到幸福的關鍵;少子化,代表著人類在繁衍及發展找到了平衡,賴以生存的地球得以喘息。晚退休的人力將遞補少子化的缺口,高齡工作者經驗取向、專業取向的特性,恰好符合未來勞動力的需求趨勢;雖然人口結構改變將增加有照護需求高齡者的比例,卻也同時減省了許多扶養小孩至成人的成本。與其跟著主流媒體不明究理地悲觀,不如欣然迎接著綜合晚退休及少子化兩股趨勢的未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