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民事] 第三人提起收養無效之訴,應以養父母及養子女為共同被告,而若收養關係已有一方死亡者則不得提起訴訟。(民事訴訟法第568、569條)

最高法院九十六年度第一次民事庭會議紀錄(節本)
討論事項:
九十五年民議字第八號提案

民八庭提案:
  收養如有無效之原因,收養之一方(養父母)已死亡者,有法律上利害關係之第三人得否僅以生存之一方(養子女)為被告,提起確認收養無效或收養關係不存在之訴?

甲說(否定說):
按收養無效之訴,由第三人起訴者,應以養父母及養子女為共同被告,若養父母已死亡者,僅以養子女為被告,其當事人適格即有欠缺,此觀民事訴訟法第五百八十八條準用第五百六十九條第二項規定及本院五十年台上字第一三四一號判例意旨自明。又收養之當事人既未於生前主張其收養無效,為維持法秩序之安定及避免舉證之困難,於其一方死亡後,自不容任由第三人提起該訴訟。

乙說(肯定說):
一、按親子身分關係之是否存在,於第三人之權利義務有所影響時,自應准許第三人提起確認親子關係是否存在之訴,以除去其私法上地位不安之狀態,不因該子女之父母是否死亡而  受影響。
二、收養關係是否有效?往往涉及相關人之財產權益,倘不許有法律上利害關係之第三人以生存之一方為被告,提起收養無效之訴,而僅得訴請確認該遺產繼承權不存在,無異一面承  認收養關係存在,他面又否認收養關係所生之遺產權益事項,名實不符。
三、認領無效之訴,其由第三人提起者,本院八十六年台上字第一九○八號判例,既已肯認當事人之一方死亡時,僅以其他一方為被告即為已足,則同為親子關係有無之收養無效之訴,自應等價齊觀而無根本否定其提起之理由。
四、從立法例之比較而言,日本法並無如我民事訴訟法第五百六十九條之規定,該國於平成十五年公布及翌年修正人事訴訟法以前,就人事訴訟程序之當事人適格,於舊人事訴訟手續  法第二條第二項規定:「由第三人提起婚姻無效或撤銷之訴,以夫妻為被告,夫妻之一方死亡者,以生存者為被告」,同法第二十六條規定:「收養事件準用第二條規定」。嗣人事訴訟法公布修正後,即將原人事訴訟手續法廢止,並於該法第十二條規定:「人事訴訟由與該訴訟有身分關係之當事人一方提起者,除有特別規定外,以該當事人之他方為被告。人事訴訟由與該訴訟有身分關係以外之人提起者,除有特別規定外,以該身分關係之當事人雙方為被告,若該當事人一方死亡,則以該當事人之他方為被告,依前兩項規定應為該訴訟被告之人死亡者,或無應為被告之人時,以檢察官為被告」,該國新舊立法例同採此說,均無二致。又德國婚姻法第二十四條及其民事訴訟法第六百三十二條第一項規定,檢察官就婚姻無效之訴,應以雙方配偶為被告,若一方配偶死亡者,以生存之配偶為被告,頗值參考。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五百三十六條(現行法第五百六十九條),於民國十九年公布時亦規定:「由夫或妻起訴者,以其配偶為被告。由第三人起訴者,以夫妻同為被告,夫或妻死亡者,以生存者為被告」,同採此說。嗣於二十四年二月一日固修正為第五百六十五條規定為「由夫或妻起訴者,以其配偶為被告。由第三人起訴者,以夫妻為共同被告。但撤銷婚姻之訴,其夫或妻死亡者,得以生存者為被告」迄今,但尋繹其修正理由,亦祇以本院二十二年上第二○八三號判例所揭:「按夫妻之一方死亡時,其生存之一方與第三人間之關係,如姻親關係、扶養關係等依然存在,觀民法第九百七十一條、第一千一百十四條第二款之規定自明,故夫妻之一方死亡後,有婚姻撤銷權之第三人,仍得提起撤銷婚姻之訴」之意旨為其依據,並無從自其修正說明,看出該訴訟原規定「夫或妻死亡者,以生存者為被告」有何不當之真正理由。
五、按收養無效之訴,在性質上究與婚姻無效之訴未盡相同,民事訴訟法第五百八十八條僅規定,第五百八十三條之訴,除別有規定外,準用婚姻事件程序之規定,故提起該訴訟之當事人適格要件,自不能全然準用與其性質有間之婚姻無效之訴關於第五百六十九條第二項之規定,且該條既未規定係準用第五百六十九條第二項或第四項?為澈底解決當事人間之法律關係存否不明確之紛爭,並避免收養之一方死亡時,有即受確認判決法律上利益之第三人救濟無門之情形,亦以準用該條第四項之規定為當,僅以生存之養子女為被告即為已足。
六、日本、法國、德國、瑞士等國均承認「死後認領」制度,日本明治民法,並無「死後認領」之明文,大正十年經大審院判決認得以禁治產人之監護人為被告,請求禁治產人為認領
後,再配合當時戰時之特殊情況,乃於昭和十七年增設「死後認領」之規定。另我民法第一千零八十條第五款亦仿日本民法第八百十一條規定設有「死後終止收養」之規定,均可參考。
七、按養父母死亡後,養子女與養父母親屬間之法定血親關係仍然存續,此與夫妻之一方死亡時,存在於他方配偶之關係,如姻親關係、扶養關係等依然存在(民法第九百七十一條、一千一百十四條第二款)者相同,民事訴訟法第五百六十九條第二項但書修正時,由第三人起訴者,既以此為修正理由,何以獨列「撤銷婚姻之訴」一項,其夫或妻死亡者,得以生存者為被告為之,在立法上是否有所疏漏?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民事] 二審提起附帶上訴或反訴,也應預繳裁判費。(民事訴訟法第77-16條)

【裁判字號】:94年台抗字第21號 【裁判案由】:請求損害賠償等 【裁判日期】:民國 94 年 01 月 07 日 【裁判要旨】: 附帶上訴與上訴同,亦求為廢棄或變更第一審判決關於己不利部分之方法 ;至反訴雖以本訴存在為前提,於其訴訟程序,由被告對原告提起,但仍 係被告就自己之訴請求審判,故性質上為獨立之訴。因此,於第二審提起 附帶上訴或反訴,均應依民事訴訟法第七十七條之十六預納裁判費,此為 必須具備之程式。 參考法條:民事訴訟法 第 77-16 條 (92.06.25)

[民事] 上訴第三審----民事訴訟法第468條&民事訴訟法第469條第6款

民事訴訟法第468條 「判決不適用法規或適用不當者,為違背法令。」 適用限制1:民事訴訟法第477-1條(因果關係)「除第四百六十九條第一款至第五款之情形外,原判決違背法令而不影響裁判之結果者,不得廢棄原判決。」 適用限制2:民事訴訟法第469-1條(上訴許可)「以前條所列各款外之事由提起第三審上訴者,須經第三審法院之許可。 前項許可,以從事法之續造、確保裁判之一致性或其他所涉及之法律見解 具有原則上重要性者為限。」 最高法院 79 年度第 1 次民事庭會議 (不成文法規): 「所謂違背法令,非以違背成文法為限;即判決違背成文法以外之法則,如論理法則、經驗法則、證據法則,仍應認第二審判決確定之事實違背法令。」(一)所謂論理法則,係指依立法意旨或法規之社會機能就法律事實所為價值判斷之法則而言。例如依證書之記載確定事實時,必須該證書之記載或由其記載當然推理之結果,與所確定之事實,在客觀上能相符合者,始足當之;若缺此符合,即屬違背論理法則。(二)所謂經驗法則,係指由社會生活累積的經驗歸納所得之法則而言;凡日常生活所得之通常經驗及基於專門知識所得之特別經驗均屬之。第二審法院確定之事實,不得違背經驗法則。例如租賃契約訂定承租人逾期未返還租賃物者,應按租金額十倍給付違約金,而第二審法院認定此係給付遲延而支付違約金之約定,與出租人每月實際上所受損害相當,因而判命承租人如數給付者,除另有特殊情形外,即與經驗法則有違。若由多項證據之證明力推理之結果,可能發生某項事實者,苟經第二審法院依自由心證判斷,而與情理無違,除有反證外,不得指為與經驗法則有違。例如鑑定人所陳述之鑑定意見,認原告所受傷害為鈍器撞擊所致,經第二審法院參酌其他證據認定為被告持木棍所擊,並說明得心證之理由,應屬事實審法院採證認事職權行使之範圍,不得指為違背法令。(三)所謂證據法則,係指法院調查證據認定事實所應遵守之法則而言。法院採為認定事實之證據,必須於應證事實有相當之證明力者,始足當之。若一種事實得生推定證據之效力者,必須現行法規有所依據,亦即以現行法規所明認者為限,不得以單純論理為臆測之根據,而就應證事實為推定之判斷,證據之證明力,應由審理事實之法院依自由心證認定之,並於判決理由項下記載得心證之理由。否則,即為判決不備理由。倘舉證責任分配錯誤、認定事實不憑證據或重要證據漏未斟酌,均屬違背法令。又他事件裁判理由項下認定

土地使用同意書,僅具有建築管理上之效力,不足以證明合法之權利來源。

臺灣高等法院 103 年度 重上 字第 436 號 判決  ...按土地使用同意書乃房屋、雜項工作物或其他供公眾使用建築物起造人於申請開發建築時,於基地非起造人所有時,由土地所有人或使用權人或管理人基於特定法律關係同意起造人使用其所有或管理之土地,而出具供起造人據以向主管建築機關申請建造執照或雜項執照之證明文件,其法律上之性質屬建築管理上之文件,亦即申請建築許可之必備文件,僅具有建築管理上之效力,對主管建築機關而言,並無審查其私權效果之權限,自亦不生私權確定之效果。故對於在他人所有之土地上興建房屋而主張具有合法之權利來源者,例如:買賣、贈與、使用借貸或租賃等原因關係者,仍應對於其所主張之各該原因關係,負舉證責任,是僅憑建築法令之土地使用同意書,並不足以證明各該合法原因關係存在。是上訴人所提之土地使用權同意書、該第478號建造執照、第1228號使用執照尚難以證明系爭232號1樓、4樓房屋具有合法占有使用基地之原因關係存在。